首届“医学与中国外交”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圆满召开
全球化时代的外交转型体现在外交的环境和位置、规则和规范、沟通和交流方式、行为体和角色增加等多方面。卫生/医学议题与外交的融合及全球医学外交的兴起是国际形势缓和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也已成为我国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国际合作构成“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内容。11月18日,“医学与中国外交”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为期一天,安排十分紧凑,分为四项议题,包括医学与外交:历史与当下、全球卫生问题与卫生外交、医学与中国外交和法律、以及中医外交。医学、公共卫生、外交、法律、历史、人类学六大学科的学者汇聚一堂、深入交流,开阔了“医学”与“中国外交”学术研究新视野。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徐以骅教授主持第一场专家报告。本次论坛首先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分享中医西传与欧洲汉学的兴起,指出正是欧洲学者对于自然科学史和医学的独立研究,使欧洲汉学走出传教士的叙事逻辑,开创了欧洲汉学的新时代。作为对历史的回应,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沈远东教授则着眼当代中医西传实践,重点介绍了本人参与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及其外交谈判历程。复旦大学社会政策与公共发展学院的潘天舒教授随后结合自身在哈佛的求学经历,以医学人类学家金墉担任世界银行行长为例,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全球健康外交的“哈佛模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沈远东教授主持第二场专家报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唐昆分享“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卫生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汤蓓对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历史作了系统回顾;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苏静静介绍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历史与面临的身份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晋继勇,则从美国在全球卫生治理的军事参与这一独特视角,分享了美国全球卫生治理军事参与的相关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董竞成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先后进行专家点评,与会学者积极互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下午两场报告分别由复旦大学法学院陆志安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教授主持。
第三场报告首先由张春教授分享医疗外交与中非合作。作为对理论的回应,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新生儿外科董岿然教授回顾了自身在摩洛哥的援助经历,资料丰富,引发热烈探讨。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宋欣阳系统阐述了“中医外交”,视角独特。海军医科大学章志萍副教授,分享解放军对外医学培训的现状和挑战。最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计委监督所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万里涛副主任则将视角转向法律,结合工作实践,从比较法维度讲述了域外医疗责任相关保险制度的发展。
有鉴于中医与中国外交的互动,第四场报告首先由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宋晓亭教授,分享区域外交协定是中医药国际化的突破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杨逢柱副教授进一步聚焦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骥副教授重点讲述中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人文外交。河西学院医学院田永衍副教授则以历史为依据从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医学交流史看医学与外交的相互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赵心华博士以《黄帝内经》中的山水文化为例,分享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提供了解构《黄帝内经》的新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海滨副教授在自己的交流中表示近年兴起的卫生外交也是公共外交的一项有效途径。最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秦倩副教授则以职业化政治为背景,分享对于美国医事法下的相关中医药案例的考察与研究心得。
经过一天的思想激荡,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会议信息量丰富,受益颇多。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教授作了精彩的会议总结,对此次跨学科学术会议给予高度评价。
From 复旦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