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延缓衰老(四)
沈自尹
(3) 适量运动:老年人好静不好动是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芬兰通过大量的双胞胎(双胞胎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可比性)在长达20年的对比研究,证明经常运动的人早死的危险性比不运动的人要低56%,偶尔运动的人死亡的危险性也要比久坐不运动的人低33%。“生命在于运动”是一句至理名言,体育运动对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全身代谢、提高骨密度都有帮助。另有一种提法是“生命在于静养”认为气功、瑜珈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支配内脏的活动,甚至可以治病。不同的提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是过于强调一种提法或者锻炼者没有按照自己的条件适度的安排,则往往会进入误区,国外都风行晨起跑步,有人晨起空腹快跑,跑得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的亦有之;这是因为晨起运动不吃食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就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会显著升高,毒害心肌和血管,如果原来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就可能招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是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塞,从而引发突然事故。至于以静养为锻炼的若没有和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亦会招致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与骨质疏松。有一个实验,当一组人卧床两周,其骨密度的降低相当惊人,而另一组人经常作适度的体育锻炼,其骨密度保持得相当好,对老年人则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是趋于衰退的。说明通过锻炼来达到保健的目的在于掌握“适度”。怎样才是适度而合理的锻炼应以科学为依据,可采取定期的运动,就是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无论步行、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选择自己爱好的运动,这样就能坚持,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步行锻炼,认为比慢跑或快跑好,每天走2~3公里,尤其适合老年人。另外应参照“适量运动量法”,以锻炼刚停下来时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较剧烈的运动亦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宜较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加上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4) 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的反面就是不良生活方式,在中老年人中总有一些人,吞云吐雾、酒醉饭饱、熬夜无度、可谓集“不良生活方式”于一身,久而久之难于幸免于心脑血管病。其中吸烟的危害最大,是肺癌、喉癌、冠心病、慢性气管炎的高危因素,不但危及本身健康,而且吸烟者呼出的冷烟雾中烟焦油、烟碱、苯并芘、一氧化碳、氨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与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相比要高得多,使家人被动吸烟,亦由此而受害。酒是粮食或水果酿成,所含酒精是一种高热量液体,大量饮酒大大增加体内热能,易使人发胖,国内有拼酒的习俗,亦容易造成酗酒,而且长期过量饮酒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慢性酒精中毒,损害神经系统,出现步履蹒跚,语无伦次。损及肝脏,最初为脂肪肝,及后转为肝硬化。适量饮酒则可增进食欲、扩张血管、加强循环,近年国际上推荐1杯啤酒或100g葡萄酒是为适量而有益。
虽然严格限制饮食以延长寿命的做法对人类来说难以实现,但少油腻的低热量饮食与吃饭七八分饱还是可以做到,目前倡议的三餐合理分配是早饭饱、中饭好、晚饭少,这晚饭少就是为了睡觉后使消化系统得到休息而不是继续工作,同时避免餐后血糖维持升高。酒醉饭饱一般都是在晚餐时,与晚饭少相悖,所以这是一种最不良的生活方式。
有些中、老年人经常熬夜泡吧或打牌,使得生活不规律,打乱了人固有的生物钟,影响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实验证明长期生活在无规律而多变的环境中的动物会很快衰老,其寿命比生活有规律环境中的动物短很多。所以不良生活方式明显地危害健康、缩短寿命,如能下决心戒烟限酒、不饱餐、不熬夜就能脱离患病的高危因素,建立起有序的健康生活。
9. 养生保健在于“适度”和“针对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养生保健成了老年人最为关注的内容。养生保健除了遵循科学的生活方式,还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个是“适度”,讲求中和,不偏不倚,中医讲阴阳平衡,是人体内环境要求有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不能过度,俗话说“过犹不及”。例如高脂饮食造成血液里胆固醇过高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现时有很多高效的降脂药物问世,用药过量有时出现血液里胆固醇过低,影响了五羟色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伴之而来的是神经系统不稳性失眠;还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合成,使得全身抵抗力降低。又如中老年以及绝经期妇女容易得的骨质疏松症,常用钙剂和维生素D用于防或治,但服用过量亦可引起高钙症,从而导致某些重要器官组织的钙化,在肾脏会出现蛋白尿,在心脏引起高血压,肾或膀胱结合亦会出现,因此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亦非多多益善。
第二个是要有针对性。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保健品和补品种类从来没有那么多、卖得从来没有那么红火过,以前说得最多的是“冬令进补”,现在已大有“一年四季都要补”的趋势。其实进补也有一个适度和针对性地问题。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疾病就是阴阳失去平衡,亦就是体内有所偏,作为药物(尤其指中药),其性必有所偏,中药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辛甘酸苦咸等不同药性,平性的中药很少,中药就是以其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当人体并没有“偏”,服用有偏性的补药不是反而造成新的偏吗?人服用大量有偏性的补药,在兴奋一方的同时,也会造成另一方的消耗,也就是中医说的“阳盛则耗阴”,从而形成新的偏,甚至发生阴阳的转化。所以进补不当适得其反,不是有些人进补偏热性的鹿茸、蛤蚧、海马、红参引起咽痛、鼻血、血压过高、失眠等不良反应,所以进补的原则应该是“让药凑人”而不是哪种热销吃哪种,大家说好我也试试,让“人去凑药”。中医讲辨证论治,就是因人而异,养生保健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都要“量身裁衣”,也就是要有针对性。
现在有很多科普杂志与报刊文章介绍有关养生保健的知识与措施,都会提出一些科学的依据以提高这些认识与措施的可信度。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会有新的看法,有时对同一问题或措施出现不同角度、甚至截然相反的争论,使读者不知所措。由于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要求是经得起重复,所以新的研究结果与以往大多数认识是截然相反的,则最好持稳重的态度,不要贸然相信,而以得到不同单位的重复与权威性的支持才足以为信。不管怎样,要将科普讲座或文章里的内容针对自己的情况,有分别的适度量力而行,以形成对个人养生保健或延缓衰老的最佳方案。